
下课铃响起,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的孩子们从教室里鱼贯而出。又到了快乐的十分钟运动时间——这学期,孩子们惊喜地发现,走廊的地面上多了很多“小方格”——低年级是12生肖,高年级是24节气。寓教于乐的传统文化小知识,被巧妙地设计成了“跳房子”:“子鼠、丑牛、寅虎、卯兔、辰龙……”小朋友在跳,伙伴们跟着地上的文字在念,短短10分钟的课间,一个接一个,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。
全校1170名学生、9亩多地,生均场地不到2平方米,连一根正规的跑道都没有——位于淡水路上的卢湾一中心小学是上海中心城区的典型学校:学生数量众多,场地捉襟见肘。但就是在这个“弹丸之地”,学校在操场“变魔术”,构建“全场育全景”的运动化新场景,让学校的边边角角成为孩子们的小小运动场,保证每天2小时的在校运动活动。

操场先变身“九宫格”。最多的时候,卢湾一中心小学同时有10个班级在上体育课,可是操场只有这么大。怎么办?老师们用操场变了个“魔术”:操场被划分成9宫格,每个班级打咏春拳、练习跑跳投、打羽毛球等运动,各占一方,互不影响。学校的一间地下室,则成为孩子们的乒乓球馆。
校内操场不大,校外操场却更广阔。“黄浦区少体校和卢湾体育馆,都是我们上体育课的地方。”卢湾一中心小学党支部副书记陆倍倍说,“半天的快乐活动日,学生们就在活动中心上课,由专业的体育教练和我们体育老师一起执教。目前,卢湾体育馆里有我们12个项目的体育兴趣班:保龄球、射击、咏春拳、网球、篮球、射箭、冰壶、长拳、啦啦操等,每个项目8个课时,孩子们都可以体验一遍,然后再挑自己喜欢的项目参加社团。”

“学生每周有5节体育课,2节体育活动课,每天上午安排40分钟的大课间,每天下午还会安排20分钟的‘悦动’小课间。”陆倍倍说,“我们同时鼓励孩子们用好课间10分钟进行‘微运动’。,‘远眺、如厕、微运动’,班主任对学生们说,课间10分钟尽量走出教室,做这三件事。我们设计的跳房子、摸高等,都属于微运动:能动起来,但运动量又没那么大,不会影响到下一节课的上课效率。”
学校虽小,但角角落落却不少。除了地面上多出来的“跳房子”,体育老师们还不断在校内深挖资源空间,为学生设计小场地、小强度的运动和游戏。通过问卷,老师们了解到,孩子们偏爱玩摸高,于是,学校在每个楼面设置了高度不一的卡通摸高器,发展学生跳跃能力的同时,鼓励孩子们在课间多走出教室动一动、跳一跳。

开学没多久宏发证券,老师们就收到了几个“好消息”——经过课间活动,下一堂课的老师们也收获了“喜讯”:因为适当的运动,大脑得到了充足的放松,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有所增加:班级的整体专注时间从原来的4—5分钟提升至8—10分钟。学校层面还发现,课间休息走出教室活动的孩子多了,课后奔跑打闹的现象得到有效控制。
华泰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